在探索自然奧妙、特別是太陽星辰的變化中,古人發現夏至和冬至這兩天分別是白晝最長和白晝最短的兩天,因此認為夏至以后是陽氣開始衰退、陰氣逐漸占優勢,所以白晝越來越短。在古人看來,那些妖魔鬼怪、瘟病災難,都與陰氣有關。
既然從五月的夏至起,陽氣走向衰退,陰氣逐漸興盛,“五”這個數字就是一個不祥的數字。而五月初五這一天是兩個五字重疊,就被人們視為是陰氣開始旺盛的日子。于是在這一天就要舉行送瘟除災的活動,這些送瘟除災的活動也就成了端午節的習俗,比如喝雄黃酒、掛艾葉菖蒲、采藥縫制香袋、佩香囊等。
端午節的由來除了上述例子以外,還有與越王勾踐有關的傳說。越王勾踐被吳王打敗以后,為了報仇雪恨,滅掉吳國,就日夜操練水兵。但如果每天大張旗鼓地在江面上操練,他的心思和計劃一定會被吳王發現。
于是謀士就為勾踐想出一個辦法,他們把兵船都裝飾成龍船,大家仿佛在江上賽龍船玩游戲,這樣就騙過了吳王。后人效仿他的精神,是日競渡以示紀念。“鼓聲三下紅旗開,兩龍躍出浮本來。棹影瀚波飛萬劍,鼓聲劈浪聞千雷”。龍舟競渡就是從那時開始的。
這么多傳說,哪個最真實并不很重要,重要的是,這些傳說足以說明,端午節一直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,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