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蓀生長所利用的養料主要用碳源和氨源,再者就是無機鹽和微量維生素。植物的死體如鋸末、秸桿等都是它所需的營養。下面我們講講竹蓀種植方法,教你掌握竹蓀人工栽培技術。
一、竹蓀培養料制作配方
木屑或棉籽殼76%,麩皮20%,白糖1%,石灰粉2%,過磷酸鈣0.3%,尿素0.3%,磷酸二氫鉀0.3%,硫酸鎂0.1%,料水比例為1∶1.2,ph值5.5-6。
料拌好后裝瓶,要求下松上稍實,中間打洞,置于1.5千克/平方厘米壓力下滅菌2.5小時,待培養基冷卻至25℃時可接種,接完種置于22~24℃通風黑暗的培養室內培養70~80天后可用做擴大培養和栽培用。
二、竹蓀的種植要點
播種前10多天噴1000倍甲胺磷農藥水溶液加30%甲醛對栽培場地進行滅蟲滅菌。播種前2~3天把田園土壤整松做成高50厘米,寬1.3米的畦床。
播種時把未干的混合培養料鋪4~6厘米厚,然后播菌種,再鋪8~10厘米培養料,再播菌種,第三層鋪2~4厘米厚,即覆以腐植土4~6厘米,腐植土需先滅蟲滅菌,土質含水量保持不干不濕。
之后,再蓋上2厘米厚微濕的竹葉、茅草或松針葉,最后蓋膜保溫保濕發菌。每平方米計用干料20~25千克,菌種3~4千克,要求播種過程中菌種不碎并嚴格避光。
三、科學種植竹蓀管理
播種后控制培養料含水量在65%~75%,空氣相對濕度為85%。前15天不必噴水,7天后每3天揭膜通風30分鐘,溫度超過30℃時也應揭膜,夜間蓋上。
在正常氣溫下播種50天后,菌種長出土面,應加大濕度不使畦面遮蓋物干燥,待菌絲布滿畦面后,降低畦面濕度使菌絲缺水倒伏,轉入培養料繼續吸取營養,70~80天后菌絲布滿整個料面。
這時再噴1次重水,以水不漏入培養料為準,夜間掀開膜,次日早上再蓋膜,使晝夜溫差達10℃以上,待表土稍干后再噴水。
第一潮菇每平方米可長成熟菌蛋60~80個,出菇后,膜內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5%左右,溫度不超過34℃,使菌蛋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環境里發育。
第一潮菇收完后應補足培養料和土壤的原來水分,繼續管理出菇。水管理掌握方法是多菇多噴,少菇少噴,高溫干燥多噴,低溫濕度大時少噴,雨天可少噴或不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