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別山深處的湖北英山縣楊柳灣鎮,有一個叫翻身灣的小山村,過去這里窮得叮當響,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。是什么使翻身灣農民真的翻身了呢?
原來是該村一個在縣直企業下崗的年輕人。他返回家鄉,大力發展茶葉產業,讓全村農民告別貧困,他也因此使自已由一個不名-文的下崗工人變成身價百萬的企業老板。他就是英山縣翻身灣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柏云。
2000年從英山縣繭絲綢公司下崗的徐柏云回到了家鄉。當時,村集體茶場無人承包,茶葉難賣,僅靠小販們不定期的收購鮮葉,價格便宜,茶農不愿管理茶園、采摘茶葉。在眾說紛紜中,他接下了這個燙手的“山芋”.為了保證茶農茶葉有處賣,剛在村里簽訂協議后,他就張羅著收購茶葉。茶葉有人收,茶農們露出了久違的笑容,卻苦了他這位門外漢。為提高制作技術和擴大巿場,他到全縣各地、找客戶、送樣品、求經驗、學技術,終于使茶場基本走上正軌。
經過兩年的摸爬滾打,2003年,在英山第十三屆茶葉節上,徐柏云的茶業憑著過硬的質量,在現場參賽的茶葉節中榮獲了“十佳英山云霧茶”稱號。隨后,他和茶場員工-起提高制作工藝和水平。2004年,在英山縣第十四屆茶葉節現場制作名優茶擂臺賽上,徐柏云首次摘得該縣“茶王”桂冠。地處山溝的小茶場一下子名氣四揚,報紙上、電視上都有了這個小茶場的報道,中央電視臺還到茶場錄制專題節目并在央視節目播出。影響力有了,茶葉供不應求了,周圍的茶農也得了實惠。嘗到甜頭之后的徐柏云更加注重員工的技能培訓和技術創新,更舍得技術投資了,更注重質量了。
2005年,為充分利用茶王的品牌效應,徐柏云以原翻身灣生態茶場為基礎,融資500萬元組建了英山縣翻身灣茶業有限公司。該公司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,擁有l000平方米無公害標準化制茶車間,添置加工機械設備60臺套,引進國內先進清潔化生產線兩條、微波殺青干燥機-臺,使日產干茶能力達到2000多千克。加工設備全部使用衛生無污染的電能,避免了茶葉加工的二次污染,保證了消費者的安全。同時,公司進行了規范化管理,設立了質檢部、生產部、財務部、營銷部等部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