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蓀幼擔子果菌蕾呈圓球形,具三層包被,外包被薄,光滑,灰白色或淡褐紅色。中層膠質。內包被堅韌肉質。成熟時包被裂開,菌柄將菌蓋頂出,柄中空,高15-20公分,白色,外表由海綿狀小孔組成。包被遣留于柄下部形成菌托。菌蓋生于柄頂端呈鐘形,蓋表凹凸不平呈網格,凹部分密布擔孢子。蓋下有白色網狀菌幕,下垂如裙,長達8公分以上。孢子光滑,透明,橢圓形,3~3.5×1.5~2微米。
竹蓀基部菌索與竹鞭和枯死竹根相連,長裙竹蓀多產于高溫高濕地區,而同屬的短裙竹蓀則多長在溫濕環境。當孢子萌發形成菌絲,通過菌絲分解腐竹類的有機物質取得營養,進入生殖生長階段,菌絲體形成無數菌索,在其前端膨大發育成紐結狀原基,在適宜條件下,經過一個多月生長,原基形成菌蕾,狀如雞蛋。當菌蕾頂端凸起如桃形時,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開裂,先露出菌蓋,菌柄相繼延伸,到中午柄長到一定高度時即停止伸長,菌裙漸漸由蓋內向下展開,空氣相對濕度為95%時,菌裙生長正常,溫度偏低和濕度過小時不能正常展裙。下午4~5時菌蓋上擔孢子成熟并開始自溶,滴向地面,同時整個子實體萎縮倒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