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賞魚病的生態預防是“治本”,而積極、正確、科學地利用藥物治療魚病則是“治標”,本著“標本兼治”的原則,對觀賞魚病進行有效治療,是降低或延緩魚病的蔓延、減少損失的必要措施。
(1)爛鰓病:病魚鰓絲呈粉紅或蒼白,繼而組織破壞,黏粘液增多,嚴重時鰓蓋骨的內表皮充血,中間部分的表皮亦腐蝕成一個略成圓形的透明區,俗稱“開天窗”,軟骨外露。
防治辦法:用食鹽2%濃度水溶液浸洗。水溫在32℃以下,浸洗5-10分鐘。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浸洗10-20分鐘;或用呋喃西林溶液全池潑灑,浸洗數天,再更換新水。
(2)腸炎病:病魚開始時呈現呆浮、行動緩慢、離群、厭食、甚至失去食欲的現象,魚體發黑,頭部、尾鰭更為顯著,腹部出現紅斑,肛門紅腫,初期排泄白色線狀黏液或便秘。嚴重時.輕壓腹部有血黃色黏液流出。
防治方法:在5千克水中溶解呋喃西林或痢特靈0.1-0.2克,然后將病魚浸浴20-30分鐘,每日一次。平時預防,還可用土霉索0.25克,或四環素025克;或氟哌酸0.1克等抗生素藥物,藥量為50千克水中放2粒,浸浴2-3天后換水。
(3)豎鱗病(松鱗病、鱗立病):病魚兩側鱗片向外炸開,表皮粗糙,黏液分泌較少.鰭基部組織發炎充血,水腫,腹部膨脹,重則死亡。
防治辦法:用2%的食鹽和3%小蘇打混合液浸洗病魚10-15分鐘,然后放入含微量食鹽(1/10000-1/5000)的嫩綠水中靜養。
呋喃西林溶液浸洗病魚20-30分鐘。呋喃西林全池潑灑。
(4)水霉病(膚霉病、白毛病):病魚體表或鰭條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狀的菌絲,所以又稱白毛病。菌絲體著生處的組織壞死,傷口發炎充血或潰爛。嚴重時菌絲體厚而密,魚體負擔過重,游動遲緩,食欲減退終致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