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的養殖戶大多還延續著以往的養殖經驗,但有些養殖技術實際上已經過時了,養殖戶只有改變傳統觀念,才能走出飼養誤區。以下是蛋雞飼養管理常見的十大誤區,看看你犯了幾條?
1、不看行情就養雞
蛋價高就多養,低就不養或少養。近幾年行情周期難把握,導致老經驗“失效”。應根據本場設備條件合理周轉雞群,制定養殖計劃。
2、不忽視育成雞飼養
認為育成雞階段體重、均勻度不夠在開產前趕上就行是錯誤的。如果該階段飼料營養水平低,會造成骨骼發育不良,產蛋期易出現脫肛、蛋重小、死亡率高等現象。
3、不重視預產期飼養
育成雞料過早或過晚過渡到蛋雞料,會導致初產雞腹瀉,甚至出現癱瘓雞、薄皮蛋、沙皮蛋、軟殼蛋增多等現象。應在雞群16周齡至5%產蛋率階段使用預產料。
4、僅從外觀判斷飼料質量
只憑飼料中白色石粒明顯就認為飼料差是錯誤的,一般濃縮料中石粉占總量的1/4左右,在產蛋期有2/3粗石粉和1/3細石粉有利于鈣的吸收。粗蛋白含量高低是表觀,關鍵要看必需氨基酸含量。相同粗蛋白含量但原料不同,吸收利用率差異很大。
5、不全面分析成本
養殖戶往往只看飼料、獸藥表面單價而忽視真正的養殖成本。雛雞、蛋青雞階段要算成活率、均勻度、飼料、雞苗、藥、疫苗、水電、燃料費等;產蛋雞要具體核算每公斤雞蛋成本。飼喂價格高的飼料實際營養濃度高、雞蛋重好、抗病力強、淘雞毛色好體重大。
6、不重視雞的淘汰
對殘次雞、病弱雞、寡產雞實行“人道主義”,只會增加傳染病傳播機會,成為發病的導火索或白吃雞,加大成本。
7、生硬照搬防疫程序
按雞苗廠家的要求防疫并不能算錯,但最好是根據實際并結合本地當前疾病流行情況,科學制訂防疫程序,有條件的最好依據檢測抗體水平的結果而定。